业务范围

来自佛教的十个智慧成语,令人大彻大悟

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3:19    点击次数:157

01八风不动

佛家所谓“八风”,是说人生难免的八种境遇: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,这八种境遇就像八种风,能吹动人心,吹乱人心。心乱了,人生脚步就会乱,这八种的境风,有很大的威力,无论是哪一种风,都能够把人们不知不觉地随风所吹,自然而然地被风所动。这真是心随境转,智被境牵。因此我们众生一天到晚都离不开这八种风,二六时中都在八风之中转来转去,吹来吹去,都受到八风的侵袭和影响,不得安闲自在,无挂无碍。这就是八风内容。苏东坡赞佛偈的确做得很好,句句有理,就是在实际问题上,却又是另一回事。佛印禅师一个屁风就把他吹过江来,这是什么原因呢?很明显,理论不联系实际。这个有趣的故事,包含有非常深刻的道理,就是要人们知行合一,行解相应,特别是我们信佛学佛人,更要做到这点。

图片

02一丝不挂

语出《楞严经》:“一丝不挂、芊木随身。”

现代人多理解为赤身露体;但在佛教用语中,最初是用此语来描述钓鱼人,虽然带着鱼竿,但钓丝上却空无一物,一丝不挂在这部佛教经书中的含义是用来比作没有任何的挂念。

也可以解读为与过去挥洒作别,不拘泥于普罗众生的人情纠纷,与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有共同之处,皆是领悟于佛教中的精髓。

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了佛教中的“一丝不挂”,这位皇帝便是南北朝时期的梁高祖萧衍。他不仅才华了得,在事业上也获得极高的成就,后来更是入了佛门专心修行。

他可以说是生于乱世而不堪其忧,在尘世间结束乱世,又能够不为美人与名利所吸引,淡泊名利后悟得“一丝不挂”的真理,最终踏入青灯古佛。

所以一丝不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十分难得

想要没有一丝牵挂,只能脱俗于七情六欲。

有一句诗说:人生若只如初见,如果人这一辈子,都能如初生孩童的内心般纯粹,不沾染上世俗的尘埃,一丝不挂也不失为一种透彻的人生智慧。

图片

03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

千万不要小看这八个字,这八个字是对付苦难的灵丹妙药。

万法无常,缘起性空。万物既是因缘和合而生,亦会因缘而灭。晚云收,即是倦鸟归巢时。

同样,一个人可以在一念之间变成耶稣,也可以在一念之间变成魔鬼,那是因为人性中本就存在着光明与黑暗对立的两面。当安念太过执著时,人便舍弃了光明的那一面,而走向黑暗,其结果也必将是黑暗的。

一切皆虚幻,一切皆是过眼云烟,最终必是一切成空。为恶一生所得再多都无法带走,正所谓“纵有千年铁门槛,终须一个土馒头”。只有以无所求之心培养善心善行,最终方能得到西天“极乐”的赠予。

图片

04百尺竿头

本义指百尺高竿的顶端,是古代的一种杂技,需要爬到竿子的最上面进行表演。

而在佛教用语中,比喻修行达到极高的境界后,仍不断努力以求更进一步,如:“百尺竿头须进步,十方世界是全身。”

“百尺竿头需进步,十方世界露真身。”出自明.杨慎《佛书四六》。

释悟的哲理为,世界,如恒河沙,无穷无尽,十方世界与大千世界都是婆娑世界。十方,通过百尺竿头的立杆测影,你会顿悟,原本感知的四方,只是瞬间的,通过时间的行走,一天或一年下来,我们实际置身于宇宙的十方:北1+南2+东3+西4.。大千,是3的层级旋转,十方,是2的面性感知。十方加大千,是3个2的组合后的归一。整体应为婆娑世界。

传入世俗文化之后,指人的学识和修养到达很高的境界后仍不懈努力、精益求精。

图片

05六根清净

唐代布袋和尚有一首禅诗:

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。

六根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

事实上,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,无论是看的、听的、嗅的、吃的、穿的、玩的、用的,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。眼有视神经,耳有听神经,鼻有嗅神经,舌有味神经,身有感触神经,意有脑神经,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,所以称为六根。

这绝不是等闲之辈所能达到的人生境界,而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自己做出如此严格的要求。

我们所要做的,只是在工作和生活中,不让贪、嗔、痴等心病产生的恶念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、种下害人害己的祸苗,从而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,就算是成功地做到了六根清净。

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?

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,作善作恶,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,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,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。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,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,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,均由六根所造,比如眼根贪色、耳根贪声、鼻根贪香、舌根贪味、身根贪细滑、意根贪乐境。有贪,也必有嗔,贪与嗔,是由无明──烦恼而来,合起来,就是“贪、嗔、痴”的三毒交加,恶多善少,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。

修持解脱道的工夫,不外戒、定、慧的三学,但是,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,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,应从身心的两方面着手,一是修身,一是修心。把不好的念头修理掉,称为修心,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;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,称为修身,修身也可称为修行,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,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──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,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,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。

因为,一个凡夫,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,就不能没有妄想,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,佛教的戒律,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,在戒律的防卫之下,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,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,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。

所以,一般的凡夫僧尼,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,勉强守住了六根,至于清净二字,那是谈不上的。一般人的观念,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,不贪非分之财,不介入人我是非,便算是六根清净了,事实上,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,总是六根不净,不论是看的、听的、嗅的、吃的、穿的、玩的、用的,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情形,就是六根不净。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,都不容易觉察出来,净与不净,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。

那么,我们该怎么要求自己的六根呢?

这就要求我们要修自己的心,让自己的心管住六根。凡事少了执著之心、贪恋之心、是非之心。听到是非即放下,看到是非即忘记,缄默是非口,了却是非意,那么六根自然就会清净,不再为六尘所迷困。

我想,这样即使是身处是非之地,也将不会再是是非之人,会修得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了。

06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

“浮屠”就是指“塔”,古时佛教造塔多为单数,七级是最高。“塔”的作用是葬高僧或者藏经的,建造“七级浮屠”在佛教当中是种很了不起的功德。同时,佛塔实际上是供奉死者,而救人一命是挽救鲜活的生命,对比之下,当然是救人的意义更大,所以才有“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”的说法。

07放下屠刀,立即成佛

佛门中所谓的放下“屠刀”,并非伤人害命的刀剑,而是另有所指。

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典故,过去佛陀住世,有位黑齿梵志,尽管有着极深的修为,却整日为生死大事而忧愁,身心疲惫不堪。有人点拨他去请教佛陀,寻求解脱烦恼的办法,梵志立刻手捧鲜花,前去礼拜佛陀。

来到精舍,梵志说明来意,佛说:“放下。”他放下了左手中的鲜花,佛陀又说:“放下。”梵志接着放下了右手当中的鲜花,但是佛仍然让他放下,梵志回答:“我已经没有东西可放了。”佛陀说道:“真正障碍你的,不是生死本身,而是你对它的执著。”同样的道理,所谓的“屠刀”,无外乎众生心中的颠倒妄想,对五欲六尘的执著。

世间的事,假如真的可以靠口中说一声“放下”,就让生活的苦恼烟消云散,那么世人也就没有学佛修行的必要了。所以,真正的“放下”,非但口中要放下,身心都应放下。

总而言之,佛家法门有顿、渐之别,凡是顿教法门,都是于当下顿见佛性,与善人还是恶人无关。再者,所谓的“屠刀”,乃是一种譬喻说法,象征着障碍自性清净的执著、烦恼、颠倒。南无阿弥陀佛。

图片

08半斤八两

出自《五灯会元》第十一卷:“问:'来时无物去时空,二路俱迷,如何得不迷去?师曰:'秤头半斤,秤尾八两。”

这段对话意在启示后人,要想去除迷惑、烦恼、嫉妒甚至仇恨的感情,就要知道半斤和八两一样重,人的本质没有任何差别,佛性都是平,没有差别。

图片

09壁立千仞

语出《五灯会元·第十七卷》:“洞山门下,有时和泥合水,有时壁立千仞。”

“和泥合水”是禅宗用语,指禅师通过口耳相传将直接经验告诉学人,导致学人凭借他人的经验修养佛性,忽视了悟道成佛的关键在于内心的体悟。

如果人能超越世俗这种绵延不断无止无休的欲望纠缠,那么身心才能有壁立千仞的刚劲精神,人如果不想成为欲望的奴役,那就要学会身心放松,放下执著,用一颗平常心活在当下,只有爱护好自己,才能更好地服务他人。

图片

10信手拈来

出自《五灯会元·第十四卷》:“昔日德山、临济,信手拈来,便能坐断十方,壁立千仞。”

这里,“信手拈来”的意思是“随手就拿出来”,表示应用自如,毫不费力。这段话的意思是:“从前德山大师和临济大师随手拿来、随意使用的方法,就有巨大的力量,甚至可以让冰河燃起火焰、让枯树开出香 花。”

本义指僧人们通过游历四方积累大量的阅历,才能参透佛法真谛,将佛法大义熟稔于心,达到应用自如的地步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傲世皇朝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